东湖南路的拱桥 记者万建辉 摄
1932年的拱桥照片 刘文祥 提供
日前,武汉大学历史博士生刘文祥在东湖南路武大东门附近,发现一座建于1930年的拱桥,称其是“武汉市内现存少数建于抗战前而保存至今的桥梁实物”。 昨日,长江日报记者随刘文祥来到拱桥处看到,该拱桥作为东湖南路的组成部分,还在发挥作用,桥面是沥青路面,砖石、拱洞、栏杆清晰可见,部分红砖上铸有“阜成”字样,桥洞流出的是珞珈山排到东湖的水流。 刘文祥说,该桥为单拱砖券石拱桥,拱券由红砖砌成,桥身就地取珞珈山的山石砌成。清末民初,汉阳黄金口沿汉水一带有“阜成砖瓦厂”,该厂在近代武汉赫赫有名。 查阅校史资料,刘文祥发现,该桥曾多次出现在民国时期武汉大学的毕业同学录中,在1932年出版的国立武汉大学第一届毕业同学录中,该桥被称为“柳桥”。 刘文祥查阅到有关武大、珞珈山1929年和1930年的地图,1929年绘制的武大新校舍规划总平面图还没有规划修这条路,但1930年武大珞珈山新校园平面图,湖边这条路已经修通,名为“湖滨路”(今东湖南路前身),拱桥修在这条路上。因此这座桥建于1930年可以确定。 刘文祥说,新中国成立后,东湖南路拓宽,此桥西侧护栏被拆除,并整体向西扩展了一半;东侧护栏仍保留,桥体从东侧看仍然外露,保存完好。“整个东湖南路沿线,此桥或是唯一一座民国建筑原物。”(记者万建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