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99|回复: 0

从锅里跳出来的鱼眼里发出诡异的光

[复制链接]

14

主题

17

帖子

50

积分

武大郎

Rank: 2

积分
50
17-信管-北岛 发表于 2018-7-28 16:46: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浙江省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文章是巩高峰的《一种美味》,文章结尾有一句“(从锅里跳出来的鱼)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而最后一题问的也是“诡异的光指的是什么?”。坦白讲,这篇文章和问题有点难,在考场上让不少考生一头雾水。

文章写的是,困难年代,三儿子捡到一条草鱼拿回家,熬了鱼豆腐汤,全家都很高兴,爸爸一开心,忍不住说了句三儿子到该上学的年纪了,两个没上过学的哥哥突然就吃饱离开了,全家的气氛尴尬起来。作者忽然发现那只草鱼煮之前掉在锅外了,锅里根本没有鱼,此时,鱼眼里发出诡异的光。短短一个故事,却是那个时代的缩影,是一篇功力深厚的文章。

高考后,作者巩高峰的微博就炸了锅,无数考生前去询问“诡异的光”到底是什么意思。而作者表示:“嗯,就是有点说不出的难受,觉得生活太诡异,对不起我解释不了。”于是网上又炸锅了,媒体纷纷报道原作者解释不了高考题目,然后全民上下一起把高考阅读理解批判一番。认为现在的阅读理解是一种过度解读,与作者的原意根本不相符。

世上所有作品都要被书写两次,一次在作者创作它时,一次在读者读到作品进行思考时。如果意识不到受众的阅读和理解本身也是作品创作中的一部分,那么看到的作品肯定不完整。一切作品都将由阅读它们的社会重新写过,只不过这种重写常常是不自觉进行的,只要对作品进行阅读与理解,那么,作品就发生了“重写”,以至于任何作品的评价,都不可能一成不变地延续到新一代,也不会一成不变地从这个场景延续到另一个场景。

因此,严格来说并不存在什么“过度解读”,区别只是不同场合不同人物对作品的“重写”有高有低,有贴近有疏远。任何文学都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任何文本都侵染了一定社会和历史的因素,并不存在统一的文学观和普遍的文学理论。离开了具体的社会和历史情境,则任何批评阐释都失去了根基。高考的情境便是一个普通又特殊的文本解读情境,是社会意识形态中寻常的一部分,有一套固定的游戏规则,这套体系本身比较简单,不太完善却也有合理性,在这个体系内非要搬其他体系额解读来,明显也是不合适的。

我特别喜欢庞麦郎的《我的滑板鞋》,这是相当有价值的好作品,粗糙、滑稽而诗意。梦想是一个崇高的概念,滑板鞋是一个工业体系下廉价的概念,当个人的最高梦想变成了工业体系内不值一提的一双滑板鞋,经历了刻奇地努力寻找后实现了梦想,此时,实现梦想反而成了一种嘲弄。当淳朴的乡土情怀碰撞上廉价工业体系,梦想的概念被消解了,工业与乡土的冲突也表现出来了,这里展现出的戏弄、碰撞具有非常高的价值。可是,这些当然不是庞麦郎想表达的,庞麦郎也不会明白这些。

我们总以为人创造作品,其实不是的,是作品选择了人。作品本来就在那里,只是在合适的时机刚好被那个作者得到了。不要以为是作者的作品,作者就拥有绝对的解释权,许多东西,作者还真解释不了。

这次的高考阅读火起来不过是个短暂的热点,作者写的是那个困难年代,他经历过生活的荒谬与魔幻,他看到鱼眼睛里发出诡异的光,这种诡异便是那个时代的一种注脚。作者说,感到说不出的难受,觉得生活太诡异。而写鱼的眼睛只是一个情绪的发泄口。这篇文章中的“诡异”早在作者写作之前已经完成,不是作者创造了这种诡异,而是那个年代的诡异创造了这篇文章,也创造了更多东西。

一个读书人如果把作者怎么想当成解读的上限,那他可能什么都读不懂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主题
    50
    积分
    17
    帖子
    14
    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