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话:027-88661421-123/819
湖北大学哲学学院前身为成立于1985年的湖北大学哲学研究所,首任所长为著名哲学家张世英,研究所成立之初主要研究德国哲学,并闻名国内外。1994年,江畅继任所长,进一步开辟了以中西哲学为基础的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方向。2001年组建哲学系,2002年正式开始招收哲学专业本科生,2003年成为直属哲学系,2007年1月20日更名为哲学学院,2013年成立高等人文研究院,挂靠哲学学院,江畅任院长。2018年成立中世纪哲学与文化研究院,挂靠哲学学院,董尚文任院长。2019年成立德国哲学与文化研究院,挂靠哲学学院,邓晓芒任院长。
学院现设有哲学系、湖北省道德与文明研究中心、湖北大学农村社区研究中心、湖北文化建设研究院、德国哲学研究所、国学研究所、《德国哲学》编辑部、《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编辑部等业务机构,其中道德与文明研究中心、农村社区研究中心为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文化建设研究院为省委重点建设的十大新型智库之一。
学院现拥有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哲学学科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伦理学和逻辑学2门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学院拥有1个哲学本科专业。
学院现有教职工30人,其中专任教师25人,思政教师2人,行政教辅人员3人。专任教师中教授11人、副教授8人、讲师6人;博士研究生导师9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4人;国务院津贴获得者1人,省级专家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此外,学院另有兼职教授8人,其中楚天学者特聘教授1人。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25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28人,其中,博士生30人,巴西籍留学生1人。
师资建设
学院师资队伍具有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优势。学院现有专任教师25人。从学历学位结构来看: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4人,占教师总人数的96%,从职称结构来看:教授11人,占比44%;副教授8人,占比32%;讲师6人,占比24%。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博士后5人,其中巴基斯坦籍博士后1人。
学科建设
本学科拥有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哲学学科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
以江畅教授为首的伦理学创新团队彰显了“幸福、智慧、德性、和谐、优雅”等核心理念,形成了在国内有代表性的幸福主义哲学体系,被公认为国内伦理学与价值论研究的重要力量,在国际上也较具影响力。目前,除了伦理学与价值论研究一直保持强劲势头之外,戴茂堂、强以华牵头的外国哲学与文化,陈道德、高乐田教授牵头的逻辑学与符号学,舒红跃、冯军教授牵头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周海春、姚才刚教授牵头的中国哲学与文化等学科也取得较大进展,形成了自身的研究特色。学院主动采取优化学科布局的措施,合理协调学科之间的关系,对各学科的地位和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通盘考虑,积极推进“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省级重点新型智库“湖北文化建设研究院”、湖北省优势学科群“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建设工作。
专业介绍
哲学专业(本科,哲学学士学位,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作为人文社会科学中最具创新性、批判性和研究型的专业,哲学专业着眼于培养具有创新性思维方式和新型价值观、知识观的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充分利用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所具备的师资力量、科研实力等方面的优势,哲学专业创造有利于学生专业素养提高和个性发展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利用本专业招生规模较小的特点,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为学生制订具有个性化的学习和培养目标,以灵活宽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营造适合个性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在大学四年的本科学习中主动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养成独立自主的个性品质。通过创新性的专业教育和个性化的人格教育,本专业毕业生大多数进一步攻读各类与本专业有相通性或兼容性的硕士学位,成为实用性和理论性兼备的专门人才,其余同学大多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单位、企业、新闻出版、科研机构等部门从事文秘、管理、宣传、策划、教学和研究工作。
主要课程:哲学概论、外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逻辑学、科学技术哲学、宗教学、美学、西方哲学原著、中国哲学原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