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大疫情下,个人及小微企业等普惠金融的刚需型信贷及金融服务需求不减,央行等相关机构陆续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让普惠金融再次成为焦点回到大众视线。
普惠金融茁壮成长
提及普惠金融,其在数字化时代发展进入了新阶段。特别是在2017年7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意义再次被强调,“建设普惠金融体系”也首次被提出;2018年8月,银保监会发布《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情况报告>>,在总结举措、成果和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普惠金融体系的规划和思路。
自此,普惠金融走过初生,迈入了茁壮向上的成长期。
普惠金融的成长离不开技术发展带来的规模效应增长。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新金融机构通过对传统金融业务的线上化、智能化、数据化,提高运营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同时改善用户体验,促进了普惠信贷发展。
近两年,金融科技相关政策也接连出台,行业逐步走向规范。2019年8月,央行出台《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市场监管总局、央行联合发布公告,将金融科技产品纳入国家统一推行的认证体系,确定了《金融科技产品认证目录(第一批)>>,制定《金融科技产品认证规则>>,进一步完善了行业规范框架。
飞 贷金融科技助普惠金融落地
飞 贷金融科技走过的历程,是中国金融科技探索中小微融资解决之道、助力普惠金融落地的缩影。
2010年,飞 贷金融科技针对小微企业和个人融资需求,开始从事小微企业信贷工厂模式,实现信贷流程流水化作业。2013年起,飞 贷金融科技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在风险控制领域。2017年,飞 贷金融科技再次转型升级,将沉淀的所有经验和技术向持牌金融机构开放。
看上去,每一次都抢占了风口,但背后也有无奈。在C端信贷领域,飞 贷金融科技并不具有资金优势,也不拥有丰富的流量和用户资源,业务规模存在天花板。与此同时,银行受政策影响,在向中小微企业倾斜的过程中,苦于有资金没资产。
这就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一大根本原因——资源不匹配。传统金融机构人力资源有限,更愿意集中资源做大项目。而中小型金融机构,有服务小微企业的初衷,却受制于资产规模、风控能力,往往“有心无力”。
转变发生在2015年,金融科技被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谈论与接受,科技输出成为一种趋势。凭借多年实操经验,飞 贷金融科技投入巨大人力和资金研发系统、搭建移动信贷平台,形成了基于资产合作逐渐衍生而来的技术赋能和风控输出。从资产合作到金融科技能力探讨与共享,尝试用一种新模式与传统金融机构达成信任与合作。
这被证明是一种双赢的尝试。飞 贷金融科技董事长唐侠说,“从资产助贷到科技助贷,飞 贷金融科技在帮助银行建立自己的用户体系、风控模型和科技能力。银行也通过这几年的合作,深刻地感受到科技手段带来的效果,更加密切了与我们的合作。”
深挖大市场
无论有多难,小微企业融资都是个大市场。波士顿咨询提供的数据显示,小微贷款市场规模预估在8万亿~10万亿元左右,占市场融资总额的5%~6%。
目前,从已形成的服务体系来看,能够提供中小微企业贷款的机构包括四大类别:传统银行模式、新型互联网银行模式、线下到线上模式以及赋能模式。无论哪种模式,在当下技术的推动下,金融科技都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一个核心手段。
技术在一定层面解决了许多原来小微企业融资的获得性和效率问题。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解决或许会有更优的答案。
对此,唐侠认为,飞 贷金融科技在与金融机构合作中,可以不断得到市场反馈。“金融科技+金融机构”这种强强结合的形式,可以更快、更广泛地满足金融市场需求,尤其是小微贷款难题。
“未来数据孤岛一定会被打破。”唐侠认为,金融科技企业要做的更多是关注科技发展方向和资源变化,不断调整战略布局以及投资方向,通过提升内功来改变整个金融业的服务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