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国内影视圈,评价一部作品的好与坏,除了票房收入,还有一个指标,那就是豆瓣指数,它代表着广大观众对电影的最客观评价。做为当下流行的爆款风格电影,在《猛虫过江》之前也有过几部类似影片,褒贬不一。比如王宝强的《大闹天竺》,豆瓣评分3.8,得分很低,负面评论较多;再看大鹏的《缝纫机乐队》,豆瓣评分6.7,大家反响不错。
分析一下剧情,很快就会找到原因,无外乎两个字:情结。《大闹天竺》完全没有什么情节在里面,傻乎乎的从头闹到尾,这就是影评人常讲的无内涵电影。而《缝纫机乐队》就非常会讨巧,它抓住了大家对摇滚的情怀,全剧始终围绕这个主线展开,仅凭这一点就已经赢了。
一部优秀的喜剧并不是靠一句政治正确的话语就能完成主旨升华的。本山大叔有一句经典的台词:该来的我来了,不该来的我也来了。用这句话形容小沈阳的《猛虫过江》再恰当不过了,
而根据《猛虫过江》的剧透,它走的是狗血的亲情路线,在一定程度上与《大闹天竺》有些相似,所以很多观众并不看好它,因为这种狗血的剧情在电视剧里经常出现,况且电影受时间限制,又不能像电视剧那样制造太多的矛盾和悬念,所以《猛虫过江》在故事情结上没有太多吸引力。
抛开故事情结,从表现形式上,小沈阳主要的思路明显还是模仿《人在囧途》系列,对于这种一路打打闹闹风格的电影,大家已经不再有更多的期盼了,如果喜欢小沈阳的话,就当看一部90分钟的小品吧。
《猛虫过江》的预告片中打出了“笑出黑龙江”的口号!让人替黑龙江心疼,虽然网络上、现实中有不少的人为东北和东北人正名,但网络上依然有很多以“东北”的名义达到自身利益的人。小沈阳策划的《猛虫过江》可以算是一部过度消费东北文化的代表视频了,作为一个依托东北出道的艺人,不以真实的一面去反映东北文化,而是把东北人的“豪爽”、“豁达”等等形象用一个“笑”字囵吞概括,是一种极其没有感恩心的做法。 这里面的东北人形象都比较统一,他们生活在东北的时候,不管什么季节,都戴着翻毛雷锋帽,佝偻着腰,插着袄袖子一开口先用袖子抹一把鼻涕然后说:“你瞅啥?!”如果离开东北,即使去夏季气温超过35度的台湾,也得戴着金链子穿着貂,一呲牙露出一口大金牙,然后说:“咋的,欺负我们东北没人啊!”了解真正的东北文化,我推荐你去看新版的《智取威虎山》,那里面的才是真正的东北情怀。
小沈阳成功的演活了小品“不差钱”,我们关注“不差钱”这个小品,而不是小沈阳。希区柯克说,荧幕上的任何一个形象都是包装和设计过的。了解小沈阳的生平和学习经历,他几乎和电影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上映的时候,观众都在骂烂片,但是某些有职位的文艺工作者就说那个片子很有价值,观众一眼看穿那些叫好的人是被“关系”和“钱财收买的。上映第二天被下线的时候,我觉得心里挺平和的,因为毕志飞确实是一个在学习电影的人,《逐梦演艺圈》对他是一个失败的作品。在豆瓣给出“2.0”史上最低评分时,他甚至在微博上和千万嘲讽的网友对抗,一本正经的称“等戛纳的消息!”毕志飞是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的学生,虽然不是导演系,但却有影视学博士学位,他的整个世界就是电影。谁是真心的在爱电影,谁是想把电影当做一个介质去达到个人的目的,这很重要。
《猛虫过江》会带给小沈阳巨大的声誉还是骂名?图个乐呵的人可能会觉得小沈阳真的牛掰,可以演小品、可以做赵本山的徒弟,还可以当导演;而我认为骂名必然是比声誉来的更加猛烈,作为导演的门槛,现在确实有点低。
电影≠小品,从《大闹天竺》到《猛虫过江》,竟不知道是相声界和小品界的操守掉了,还是电影的操守没守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