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历史上建设的学科专业总汇: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原武汉大学、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几经演变沿革。经查证,三校历史上曾建设过的学科专业,现已汇集至我院学科专业范畴的有下列49个: 1945年——1949年 游离层实验室 电子信息学院源于1945年建立的国立武汉大学游离层实验室,桂质廷教授是最早的奠基人和创始人。1945年,时任武汉大学理学院院长的桂质廷教授,从美国引进了一套电离层垂直探测仪,并于当年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电离层与电波传播实验室——武汉大学游离层实验室。 1946年元旦,该室开始对四川乐山的电离层进行常规观测,同年8月,该室迁返武汉进行电离层长期正规观测,由此揭开了武汉大学空间物理和无线电物理研究的历史。 在桂质廷教授的领导下,一起在游离层实验室工作的有理学院的梁百先、龙咸灵、王燊 、周玮、舒声、莫纪华和工学院电机系的许宗岳、叶允竞、杨恩泽、周克定、陈锦江、张肃文等人。 游离层实验室建立伊始,就坚持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并重(王燊是该实验室培养的第一位研究生),取得了不少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影响,使该实验室成为世界知名的科研机构, 桂质廷 教授被遴选为美国著名的《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编委。 1949年——1958年 电离层与电波传播专业 1949年武汉解放以后,人民政府极为重视并拨专款资助游离层实验室的建设,从此,武汉大学的空间物理和无线电物理研究的掀开了新一页。 1953年,全国进行“院系调整”,武汉大学以“游离层实验室”为基础,在物理系设置“电离层与电波传播”专业,继续开展科学研究和本科生、研究生培养。 1956年,“电离层电波传播”专业被高等教育部确认为“重点专业”。 1958年——1966年 无线电专业设立 1958年,武汉大学物理系正式设立无线电专业,同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其后,无线电专业迅速发展,取了多项科研成果。 自1957年至1965年,无线电专业每年招生人数增至近100人,分学无线电技术和电波传播,学制为5年。从“游离层实验室”到1966年,本学科共培养10名研究生。 1966年——1976年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年至1969年,因“文革”爆发而停收新生。从1970年开始,物理系又开始招生,其中有无线电技术和电波传播与天线两个专业。文化大革命时期,科研工作从未间断,特别是围绕我国核武器的研制,在电离层探测、电波传播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先后有70余人次参加过我国核爆炸实验。 1977年——1984年 空间物理系、 空间物理学博士学位授权点 1977年恢复高考后,经教育部认定,无线电电子学、电波传播专业,继续招收本科生。 1978 年从物理系分出有关专业成立空间物理系,设有无线电电子学、无线电波传播与天线、空间物理学三个专业和无线电电子学、无线电波与传播、空间物理和基础理论四个教研室,在无线电物理、空间物理、无线电电子学三个专业重新招收硕士研究生。同年武汉大学成立空间物理系和电波传播与空间物理研究所,师生源于物理系的无线电电子学和电波传播与天线两个专业,龙咸灵教授为第一任系主任,兼任研究所所长。1981 年,空间物理系建立空间物理学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梁百先教授为博士生导师,开始培养博士研究生。 1984年——1991年 无线电信息工程系 1984 年,为适应电子信息科学的发展,武汉大学成立无线电信息工程系,其师生大部分源于空间物理系的无线电电子学专业,张肃文教授为第一任系主任。无线电信息工程系设有无线电电子学(硕士)、 无线电电子学、无线电技术(本科)三个专业。 1990 年,无线电信息工程系的电路与系统专业获硕士学位授权点。 1984年 —— 1991年 空间物理系 空间物理系设有空间物理学(博士、硕士)、无线电物理(硕士)和电波传播与天线(本科)三个专业。 王燊、 候杰昌先后任系主任。 1991年 —— 1994年 空间物理与电子信息学系 1991 年底,学校为集中学科力量,形成更大优势,成立了空间物理与电子信息学系。候杰昌教授任系主任。 1994年 —— 1999年 电子信息学学院成立 1994年10月,武汉大学在空间物理与电子信息学系的基础上,成立电子信息学学院,管荣生教授、柯亨玉教授先后任院长。下设四系:电子信息学系、通信与电子工程系、无线电物理学系、空间物理学系;两所:武汉大学电波传播与空间物理研究所和武汉大学图象及信息技术研究所, 前者属国家级研究所, 是我国从事电波科学、空间物理科学研究的中心之一。一中心:教学实验中心。一个国家重点学科, 一个国家专业实验室(1990年由国家从世界银行贷款45万美元建成),一个博士后流动站和一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空间物理学;四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空间物理学、无线电电子学、电路与系统、无线电物理;三个本科专业:电子学与信息系统、无线电技术、电波传播与天线、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电子工程。 1999年 —— 2000年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学院 1999 年,电子信息学院与物理学院合并组成物理与电子信息学学院,熊贵光教授任院长。 1985年 —— 2000年 分析测试中心 1985 年,分析测试中心分析测试技术专业(专科)开始招生。 90 年代初,分析测试中心(现代分析测试科学系)精密仪器专业开始培养本科生。 1996 年,分析测试中心开始培养精密仪器专业硕士研究生。 1998 年,精密仪器专业名称进行了调整:本科专业名称为测控技术与仪器,硕士专业名称为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2001年 —— 电子信息学院 2000 年 8 月, 原武汉大学、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原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成 新的武汉大学。 2001 年 1 月,新的电子信息学院成立,她 由原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学院、分析测试中心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和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计算机系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组成。 柯亨玉教授任院长、蒋锁奋同志任院党委书记,晏蒲柳(任职时间: 2001 年 1 月至 2001 年 5 月)、仲思东、郑建生教授、霍泰山、李晓蓉副教授任副院长;刘村、张燕同志任党委副书记(任职时间: 2001 年 1 月至 2002 年 3 月);原各校区的专业和人员重新进行了整合,学院下设电子工程系、通信工程系、测控技术与仪器系、光电信息工程系四个系以及教学实验中心和党政办公室。 2001 年上半年度,各校区仍延续原有的秩序,包括教学计划。本科生、研究生的招生录取工作仍由各校自主进行(尚未划定统一录取线)。下半年度,学院统一了 2001 级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并对 2000 级学生的培养方案作出了调整。 1999 级及以前的在校生,仍按原方案进行培养。至此,电子信息学院实现了初步整合,并踏上了新的发展征程 …… 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时期学院相关学科专业 1957 年 —— 1978年 电测室 1957 年,我国著名水利学专家、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院长张瑞谨根据水利学科研的需要提出:通过对模型试验中的各种非电量进行实际检测,以求获取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为此,以唐懋官等老师为主要骨干在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利系成立了电测小组。 1963 年,电测小组划归电力系,并在电力系建立了电测室,唐懋官任电测室主任,由此开始了非电量检测的专门研究工作。 1978年 —— 1989年 量测新技术研究室 1978 年,电测室划归水利水电研究所,并改名为量测新技术研究室,唐懋官任实验室主任,曲本泉、林腾龙任实验室副主任。随后,量测新技术研究室发展为两个实验室:非电量检测技术研究室、传感器研究室,曲本泉、唐懋官分别为实验室主任。在唐懋官、曲本泉、林腾龙、王孝栋、黄天戍等同志的带领下,经过多年的努力,非电量检测的研究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非电量检测技术研究室开始筹备新专业——检测技术及仪器。 1989年 —— 1992年 检测技术及仪器 专业 经过多方努力,一直到 1989 年专业才开始招生。当时的专业是挂靠在电力电子技术专业下的检测技术及仪器方向,招收大学专科学生; 1990 年开始招收本科学生; 1991 年,检测技术及仪器专业获取了批准并正式成立。 在初办的几年中,专业一直挂靠在“利水电科学研究所”。 1992年 —— 2000年 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 1992 年,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决定将检测技术及仪器专业调整到计算机系。 1997 年,专业改名为测控技术及仪器。 2000年 —— 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进入 电子信息学院 2000 年 8 月, 原武汉大学、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原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成 新的武汉大学。 2001 年 1 月,新的电子信息学院成立,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整体进入电子信息学院。柯亨玉教授任院长,蒋锁奋同志任院党委书记。
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时期学院相关学科专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