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优美的武汉大学,有一条花木葱茏的林阴小道通往图书馆。许多个风和日丽的清晨或午后,人们都会在这里看到一位鹤发童颜的长者,迈着沉稳的步子向图书馆走去。 遇见的学生和教师都以十分崇敬的目光望着老者的身影。这详和宁静的画面,似乎总能给人们带来某些感悟和启迪。 这位今年已92岁高龄的长者,就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王之卓。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是王之卓几十年如一日的习惯,在他进入耄耋之年以后,还坚持每周两至三次上图书馆。直至90岁那年做了一次大手术,他才不得不忍痛舍弃了一生最大的爱好,但仍旧请家人或学生帮他找来最新的学术资料阅读。 王之卓是我国测绘领域著名的科学家,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和威望。他是我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科的奠基人。60多年不懈的追求和奋斗,他取得的成就和获得的奖项难以数计;在他已89岁高龄的1998年,他还获得了中国科学的权威奖——陈嘉庚奖中的地球科学奖。 流年如水 时不我待 王之卓1909年出生于河北丰润, 23岁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他幼年即立志公费留学,决心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1934年,中英庚子赔款董事会董事长、国民党教育部长朱家骅和副董事长、大科学家李四光选派人才用庚款公费留学专攻测绘,全国仅四个名额,王之卓被如愿以偿地录取了。 兴冲冲地来到英国伦敦,王之卓和伙伴们在报纸的分类广告中寻到一个物美价廉的住处。叩开房门,一位英国老妇用怀疑、蔑视的眼光上下打量着他们:“中国人?没有梳辫子?你们抽鸦片吗?”满腔热情顿时化作深深的耻辱,鸦片战争的阴影笼罩在大家心头。 “中国人决不甘当‘东亚病夫’!”王之卓心中热血喷涌。流年如水,时不我待!他憋着一口气,苦读一年,便获得了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的D·I·C文凭。不久,在李四光的帮助下,王之卓转赴当时世界上测量科学最先进的德国,在柏林工业大学测量学院深造。1937年,他获得特许工程师文凭,1939年获得工学博士学位,成为我国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航测专家。 获得博士学位后,王之卓离开战争一触即发的欧洲,带着全家经香港、越南回到了战火纷飞、满目疮痍的祖国。到达昆明后,他很快被从广东迁来的中山大学聘为土木系教授,过起了清淡的教书生活。次年夏天,王之卓到重庆中国地理研究所大地测量组任副研究员,他决心在这里干出一番事业。虽然日本的飞机常来轰炸,所内的物质条件极差,他仍然完成了多项研究,并与人合编了一套中国的测量学科大学丛书。 1943年9月,王之卓应聘任旧政府陆地测量局技术室主任,头衔为“测量监”,主管测绘技术问题。1944年,他参与商谈和签署中美合作航测合同,并于抗战胜利前夕率航测小组赴美国考察航测技术。 当他从美国回来的时候,正是1946年夏天,国民党政府忙于打内战,无暇顾及他筹划已久的中国测绘工作规划。雄心与汗水付诸东流,王之卓感到十分失望。他辞去了陆地测量局第二处少将处长之职,设法回到母校上海交通大学任教授、工学院院长,后任校长。 上海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方面为王之卓等知识界人士准备好了去台湾的飞机,但他们巧妙地回避了国民党特务软硬兼施的邀请、命令,毅然留了下来。 上海解放后,王之卓任上海交大校务委员会常委、教授;1952年参加创办青岛工学院,任教授、教务长;1955年参加筹建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后任该院航测与制图系主任;1963年任武汉测绘学院副院长。1964年,他曾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文革”中,当过国民党大学校长和“少将处长”的王之卓在劫难逃。他多次被揪斗、污辱,关进牛棚,被强令打扫厕所,为“革命师生”烧洗脸水,受尽了折磨。直到1974年他才回到重建后的武汉测绘学院,重新开始教学和研究工作。 改革开放后,已届古稀之年的王之卓焕发了青春。1978年他被评为湖北省科学技术先进工作者,并当选为第四届湖北省政协副主席、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80年重新担任武汉测绘学院副院长,同年被增补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他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工科评议组成员,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博士生导师。1983年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他是第六、七届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五、六届湖北省政协常委。还历任国家科委测绘专业组成员,湖北省遥感中心主任委员,中国测绘学会筹委会副主任、常务理事、副理事长、理事长,湖北省测绘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等职。1984年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名誉校长。 测绘先知 一代宗师 在王之卓所从事的摄影测量学科领域,他始终站在学科发展的前列,高瞻远瞩,指出学科的发展方向,奠定其理论基础。 早在30-40年代,王之卓即对摄影测量理论进行了一些开拓性的研究。他精辟地论述了比例尺交向误差对于空中三角测量的系统性影响,并通过对当时国际上一些著名摄影测量学家的误差理论的深入研究,提出了“航空测量空中三角计算之微分关系公式”。他系统地提出了变换光束测图的理论,指导了当时的测绘生产实践。50年代,王之卓在题为《起伏地区航空摄影像片相对定向元素解算公式的研究》论文中,推导了精度较高的定向公式,被称为“王之卓公式”。60年代初,国外开始把电子计算机引入测绘科学这一领域。他敏锐地抓住这一动向,率先深入研究,在我国最早提出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解析法加密的理论与实施方案。同时推导了利用电子计算机解算空中三角测量的基本公式,并提出了区域网平差方案。70年代,严格的光束法和独立模型法平差程序问世不久,王之卓就写出了“独立模型法区域网平差方法”和“摄影测量区域网构网方法提纲”,促进了我国独立模型法和光束法区域网平差程序的问世。70年代中后期和80年代初,他不仅提出了我国摄影测量自动化要走数字化道路的思想,而且及时介绍摄影测量粗差理论,揭开了我国对最小二乘法和非最小二乘法平差中粗差检测和可靠性的研究,并获得了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成果。王之卓教授指导的这些研究课题,都是当时国际上高水平的课题。其研究成果,对我国摄影测量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王之卓被称为我国测绘界的“先知”之一。在摄影测量与遥感发展的关键阶段,他总是能够高屋建瓴,准确地预见学科的发展方向。 早在1965年,当人造卫星图像还处于保密阶段时,王之卓就预见“人造卫星将会为测图人员提供编制或修订地球上地形图的像片。”此后遥感技术的发展,完全证实了他的这一预见。 1978年,王之卓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全数字化自动测图系统”的构想。当时,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还比较缓慢,国内外对这一方案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的人还很不少。王之卓毅然领导了这一项目的研究。1985年,该项目取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阶段性成果,并获得了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全数字自动化测图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其成果实现了对摄影测量的根本性变革。随后,该成果形成商业化软件--VirtuoZo,占据全球市场20%的份额,成为国际上同类软件的五大品牌之一。今天,人类正在进入数字时代,这再一次证明了其预见的正确性。 王之卓的预见都是建立在自己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之上的。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领域的众多权威专家都惊叹: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已远远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 恪尽天职 培植后学 王之卓还是当代我国测绘教育的先驱。在60年的教学生涯中,无论工作环境怎样变迁,工作职务怎样变动,他都始终坚持把培养人才作为自己的天职,呕心沥血,辛勤耕耘。他的学生遍布全国,有不少成为我国测绘事业的栋梁之才。在教学中,他一贯坚持求实与创新、传授知识与传播方法并举,注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解放前,他与夏坚白、陈永龄合作,撰写了《航空摄影测量》、《测量平差法》、《大地测量学》、《实用天文学》4部专著,这是我国第一套测绘学教材,结束了我国高等测绘教育只用外国教科书的历史。以后,他又主持编写了测量系列教科书。1979年,年逾古稀的王之卓教授以顽强的毅力撰写了《摄影测量原理》一书,并出版了英文版。此书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被认为是该学科的经典性著作,国外许多大学用它作研究生教材。该书先后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和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教材特等奖。1988年该书获得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这是从全国高等院校近10年间出版的数千种教材中选出的22个特等奖之一。为此,王之卓教授与其他特等奖获得者一起受到李鹏总理的亲切接见。 王之卓重视人才,提携后学,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天职。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李德仁教授谈起自己的成长道路,总是情不自禁地提起自己的老师王之卓先生,语气中充满感激与敬佩。 那还是1962年,李德仁忐忑不安将几篇论文习作送给副院长兼系主任王之卓教授审阅。没过几天,王教授亲自邀李德仁到寓所。他不仅对论文进行了认真的批改,写下了鼓励与肯定的评语,而且与这位大四的学生进行了长达三个多小时的面谈。第二年,李德仁在王教授的指导下做毕业设计,并考取了王教授的研究生,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他未被录取,随之离开母校参加了工作。 一晃十多年过年了。1978年国家恢复招收研究生。王之卓教授这时还记着这样一个学生,他查遍了参加考试的每一个名单,没有发现李德仁的名字。出于一个科学家、教育家的责任,他建议学校发电报,邀请李德仁回校参加考试。当李德仁从河北赶回学校时,研究生考试已经结束。学校专门为他设置考场,使他实现了十几年前的愿望。 王之卓教授指导李德仁获得硕士学位后,又极力推荐他出国进修,并亲笔写信给他的老朋友、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摄影测量研究所所长、国际著名学者阿克曼教授,推荐李德仁在他的门下攻读博士学位。 李德仁没有辜负王先生的期望,几年时间,他解决了测量学上“一个百年来的难题”,使世界上即使最先进的国家,也要用他的理论来校正自己的测量平差系统。学成回国后,他将自己的研究领域拓展到许多方面,并不断取得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成为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界新一代杰出的科学家。 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作为一名教育家,王之卓爱才如命,他对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不但指导他们的学习和工作,还尽力为他们创造成才的机会和条件。许多次出国访问或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王之卓都将对方指名邀请自己的名额让给了年轻同志。 王之卓十分重视吸纳新知识,充实和改造教学内容,培养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才。由他领导实施的专业改造系统工程,成功地将航空摄影测量专业改造为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在国内,它是目前测绘类专业中唯一的全国重点学科;在国际上,这一学科可与美、德等强国的同类学科相媲美,是世界范围的三强之一。 似兰斯馨 如松之盛 王之卓院士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的崇高品德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测绘界也有口皆碑。“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全世界的测绘学人以不同的语言、同样的心情,表达着他们对王之卓卓越成就与高尚人格的赞美。 1986年匈牙利测绘学会授予他“名誉会员”称号;为了表彰他对摄影测量与遥感学科所作的卓越贡献,1988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第16届大会特授予他“荣誉会员”最高荣誉称号,使他成为全球获此殊荣的七人之一。1989年2月,德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在王之卓的母校柏林工业大学为他获得博士学位50周年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并授予他“金博士”证书,通过这些活动“向他及他为科学,特别是为摄影测量所作的贡献致以崇高的敬意”。今年4月,新加坡总统王鼎昌在新加坡为他颁发了陈嘉庚地球科学奖。 进入晚年,王之卓很长时间没有参加具体的研究工作了,他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浏览国际测绘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为我国测绘学科的发展指明努力的方向,指导年轻一代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他平时主要在家里阅读,了解学科发展情况。王之卓告诉记者,虽然现在要借助放大镜才能看书,阅读的速度慢了,效率也不高,但他还是非常珍惜时间,不愿意虚度光阴。他说,现代社会学科发展非常迅速,一天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就会落伍。 就在两三年前,已年届九十高龄的王之卓,作为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还经常外出考察和调研。有好心人劝他别去,他说:“我总不能在其位而不谋其政。” 面对改革开放的大潮,王之卓为国家的迅速发展感到由衷的高兴,也相信党和国家有能力解决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他认为,国家经济要发展,应进一步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高等学校也应顺应潮流,而向市场经济,过去那种“关门搞科研”的观点已经不现实了;但高校搞开发,不能偏离自身的根本目的,不能影响教学和科研工作。 流年如水,时不我待。这是王之卓从青少年时期起就心存的紧迫感,而今,当这位杰出的科学家回忆往事的时候,他可以无愧地说,我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60多年来,他矢志不渝地追求着,奋斗着,希望祖国能够富强,希望他所钟爱的摄影测量与遥感事业能够兴旺发达。而这一切,不正在变成现实吗? 这位鹤发童颜的长者脸上露出了微笑,安详而恬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