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风采】宁津生:用忠诚和执着测绘人生

2018-7-16 11:0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 评论: 0

摘要: 一个风和日丽的夏日,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宁津生像平时一样,清晨随着上班的人潮,从家中赶往办公室,处理他安排得密不透风的日程表上千头万绪的事务。这时候,一封对于宁津生来说意味非凡的来信正静静地等候着这位 ...

一个风和日丽的夏日,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宁津生像平时一样,清晨随着上班的人潮,从家中赶往办公室,处理他安排得密不透风的日程表上千头万绪的事务。


这时候,一封对于宁津生来说意味非凡的来信正静静地等候着这位著名的大地测量学家。这是一封中国工程院院长朱光亚的来函,信中通知宁津生教授:经国务院批准,您已于今年5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这一年是1995年。


让我们将目光投向距此44年前的1951年。


一个同样风和日丽的夏日,安徽芜湖的宁家,年仅19岁的宁津生在学习的间隙浏览着当时的各种报纸。他手中拿着一张上海的《解放日报》随意翻阅着,突然,一则文字吸引了他的视线。这是一条上海同济大学测量系招生的消息。宁津生放下报纸,当即便做出决定:去上海投考!


正是这样一个平淡无奇的日子里年轻的宁津生所做出的这一决定,使得中国乃至国际测量学界有了今天这样一位优秀的学者,一位卓有成就的科学家。


 


坎坷的历程


祖籍安徽桐城的宁津生1932年出生于天津市。八年抗战的动乱年代,三年解放战争的不平静时光,使青少年时期的宁津生饱尝了动荡岁月的艰难与辛酸,也使他倍加珍惜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美好时光。1951年他中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系。但由于哈尔滨离他家芜湖太远,当时交通又很不方便,他的家人没有让他远赴北国求学。在等待时机的过程中宁津生并未茫然失措或苦闷彷徨。正如他在日后的人生道路上一样,他始终坚信,只要自己去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因此,在一天又一天的漫长等待中,他一直没有丢下手中的书本。在看到同济大学的招生消息后,他只身一人来到上海,在70名报考的学生中成为被录取的10名幸运者之一,在同济大学测量系攻读测量专业。


在大学学习一年,宁津生即以他各方面出色的表现倍受青睐。1952年,他被选送到北京俄语专科学校留苏预备班学习俄语。但是,由于家庭出身问题,宁津生没有通过“政审”,不能留苏学习。一年后,他回到同济大学测量系继续本科学习。


“留苏”受阻给了宁津生一个不小的打击,使这位刚刚20岁的年轻人的心灵留下了创痛。但他并未因此而沉沦。他仍然孜孜不倦地学习,勤奋努力地工作,曾任系团总支书记、校学生会宣传部长。


宁津生大学毕业的那一年1956年正是武汉测量制图学院正式开学的第一年。建校之初,学校需要大批专业教师,宁津生就在这时服从国家的分配,和19名同班同学一起,来到了这片当时还是荆榛遍地、百废待兴的土地。


从此,宁津生便在昔日的武汉测量制图学院、武汉测绘学院,今日的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这块土地上辛勤地耕耘着。几十年来,他在这片热土上洒下了辛劳的汗水,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为我国测绘教育和科研事业跻身世界最先进的行列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个人也因为其出色的成就而成为这个领域受到世界范围赞誉的杰出专家,成为世界上在测绘学科方面门类最齐全、办学层次最完整、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的校长。


宁津生教授1986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88年被聘为荷兰国际航天测量与地学学院(ITC)名誉教授,1989年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和奖章,1991年被评为全国测绘行业先进工作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特邀评委,国家测绘局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测绘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辞海》分科主编,中国测绘学会第四届理事、第五、六届副理事长,全国测绘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中国分会委员。他还担任过国际大地测量协会学术刊物《大地测量手稿》和《大地测量公报》编委,国际大地测量协会的中国代表。


 


丰硕的成果


第64800个方程式终于被顺利解开了!宁津生教授和他的助手们长长地吁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紧张苦战之后轻松的笑容。因为这意味着,经过他们长达三年的艰苦奋战,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高精度地球重力场模型。


这是1990年,宁津生教授和他的助手们胜利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技术研究项目地球重力场模型研究。


1991年1月24日,我国地球物理、天文重力和大地测量界的名流汇集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在这里,国家测绘局正在主持“WDM—89地球重力场模型研究”成果鉴定。面对无懈可击的技术报告和令人信服的检核结果,鉴定委员会一致确认:“WDM—89地球重力场模型是国内迄今为止阶次最高、精度最好的地球重力场模型,在国际现有同类模型中也处于先进水平。可广泛应用于测绘、空间技术、地球物理、地质、地震、海洋等领域的科研和生产实践,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经济效益。”


时隔五年,随着各种技术难题的逐步解决,宁津生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完成攻关项目“地球重力场的精细结构及我国大地水准面精化”的主体工程WDM94—360×360地球重力场模型研究。这一模型达到当今国际领先水平,专家预言,这一模型的建立,必将对国土学、空间科学和海洋科学的多个领域的大型工程技术建设产生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自从1956年到武测任教后,宁津生就一直从事物理大地测量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在布设天文重力水准网、推求大地水准面形状、研究卫星重力学和固体潮、建立地球重力场模型等方面均有建树,成为该领域有影响的专家和主要学术带头人。


50代,由于人造卫星等航天技术的发展,大地重力学的研究日益成为国际大地测量界的热门课题。当时武测请来讲学的前苏联专家中,从事地球重力场研究的布洛瓦尔引进的莫洛箭斯基新理论解决了国际测量学上几百年来的老问题,在国际测量界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宁津生有在留苏预备班学习一年俄语的基础,学校又专门从武汉大学请了一位前苏联专家的夫人为他辅导了一年俄语,由他担任布洛瓦尔的专业翻译。“近水楼台先得月,”耳濡目染的结果,宁津生与大地重力学这门高技术科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国当时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是一片荆棘丛生的处女地。宁津生等人在这条道路上披荆斩棘,全力以赴地开展研究工作,并将国内外这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引入教学之中。


50年代至70年代,宁津生和他的同事们对推求我国高精度天文大地网的整体平差所需要的高程异常、垂线偏差等地球重力场参数所采用的理论、方法和精度等进行了研究,完善了布洛瓦尔为我国设计的天文重力水准布设方案。有的意见被收入修订后的我国《天文重力水准测量细则》,作为我国实际作业的依据和标准。其研究成果也为60年代我国大地测量专业开展大地重力学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新的内容。宁津生与人合著的《大地重力学》比较深入地研究了重力学的理论、方法及其在天文大地测量中的应用,直到70年代一直是该领域教学、科研和生产的重要参考书。


70年代,一种不同于经典方法的现代方法“利用最小二乘配置确定相对大地水准面差距”出现了。宁津生较早将这一方法引进物理大地测量的教学和科研中,在此其间先后出版《地球形状及外部重力场》、《重力与固体潮教程》、《地球重力场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等著作,翻译出版《大地测量学》、《高等物理大地测量》等外文文献,其研究成果不仅为我国多项测量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而且为我国物理大地测量领域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80年代中期,宁津生教授开始潜心研究适合于我国局部重力场情况的地球重力场模型。于是,我国便有了获得国家测绘局科技进步二等奖的WDM-89地球重力场模型和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WDM-94地球重力场模型。


宁津生教授所进行的研究都是当前大地测量领域的新课题,代表着学科的发展方向。近年来,他共承担国家和部级科研项目11项,与人合作编著出版教材、专著6部,翻译出版外文文献6部,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其中“地球重力场模型研究”和“整体大地测量”两项目分别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专著《地球形状及外部重力场》和《重力与固体潮教程》分别获得部级优秀教材一、二等奖。1989年,他的名字被收入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出版的《远东及澳大利亚名人录》。


 


成功的源泉


1984年,改革的大潮将宁津生这位一心一意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学者推上了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副校长的领导岗位。他是在民意测验中因得票众多而被推选和任命的。当他第一次坐在副校长的位置上面对武测数千师生期待的目光时,宁津生便默默地下定了决心:一定要竭尽全力,为学校的发展作出自己所能作出的最大贡献!


从此,他牺牲了很多从事业务工作的时间,将绝大部分的精力投身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之中。1988年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后,他更是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为学校的发展,为祖国的测绘事业和测绘教育事业追赶和超越世界先进水平倾注了所有的心血。


今天的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测绘学科为主干、多学科相互依托的全国重点大学,在亚洲地区首屈一指,在国际测绘界的地位也日益提高。今年9月底,这所大学通过了“211工程”部门预审。人们看到,宁津生校长,这位昔日


风度儒雅、神采奕奕的学者虽然风采依然,但满头青丝业已花白,额角凭添的皱纹刻下了他呕心沥血的印记。


无论是在什么情况下,宁津生都没有丢下他的专业。对于他所从事的测绘专业,宁津生有一种深深的挚爱之情。不管是在他的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吵夜”,他常常得几乎整夜抱着孩子走来走去的那些极其劳累的日子里,还是身处1957年由于家庭出身问题受到冲击的逆境中,或者是武测在“文革”中被解散,他被迫改行到湖北省农机学校基础课部任教的极其不利学习的环境下,他都坚持钻研专业和外语。他的心中总是充满着信念,他总在沿着自己所认定的目标,坚定不移地前行。


对于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宁津生教授具有特别的依恋之情。在过去的30年漫长岁月中,他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在参与和领导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教育改革的那些头绪最多、工作最繁忙的日子里,他依然坚持给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课。那时,他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将《物理大地测量》这门课程一直讲下去,而且要讲得更好。以后,虽然他的初衷随着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而被迫搁浅,但直到今天,就在他为学校的发展、为7000多名师生员工的衣食住行而殚精竭虑的时候,仍然有近十名博士生在他的指导下攻读学位。


宁津生教授总是尽量为年轻人的成长创造条件。1988年,中国科协出资组团参加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第19届大会,指定的人选中就有宁津生。但他从培养科研后备军的目的出发,将名额慨然相让。于是,他的学生,当时年仅24岁的邱卫根便成为代表团中最年轻的一位。时隔3年,邱卫根以自己的实力晋升为武测最年轻的副教授。


不仅仅是对他自己的学生,作为校长,宁津生总在想方设法为全校的年轻人尽量创造条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为的是中国的测绘事业和测绘教育事业后继有人。


在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祝贺校长宁津生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座谈会上,宁津生教授满怀深情地回顾了自己的学术生涯,他感谢学校党委对自己的一贯信任和支持,感谢夏坚白、陈永龄、王之卓、周江文等老一辈测绘学者对自己的培养与教育,感谢同事与学生们对自己的支持……他谦虚地将党和国家给予他的巨大荣誉,毫不保留地归功于给予他支持和帮助的人们。


善于与人精诚合作,这正是宁津生成功的“秘诀”之一。他与管泽霖等人长达数十年的合作,早已被传为佳话。


宁津生的成功还源于他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做一件事,就应该尽自己所能做得最好。”无论是作为一名学者还是作为一位校长,宁津生都做到了这一点。


勤奋是所有成功者开启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宁津生的成功,无疑也应证了这一点。


每个人的人生都各不相同,宁津生教授拥有的是令人歆羡的成功的人生。作为一个成功者,宁津生并未停下他前行的脚步。


在任何一个平淡无奇的清晨,在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上班的人潮中,或许有一位就是这座高等学府的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宁津生教授。他步履匆匆的脚步并无意向世人诉说一个成功者的故事,但也许你却可以从中受到某种启迪……


(稿件来源:《政策》杂志2001年第6期)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