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富春老师是我在武大的硕士研究生导师。他和他的智慧,尤其是他的“三书”:读书、教书和写书,深刻地影响了我,因此我由衷地敬畏他,感谢他。 彭老师读书的经历激励我不断努力。彭老师首先爱读书,从小对书有种饥饿感,一本《新华字典》常伴左右。在武大求学期间,他博览群书,从文学到美学,从美学再到哲学。酷热的暑假,他独自留在学校,日日与书为伴。去中国社科院读硕士时,他主要读西方著作,尤其是德国现代哲学,特别是海德格尔,同时翻译了一些外文书。后来去了德国读博士,这时的他抛弃了中文书,只读德文书,他认为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接受德国思想,历经七年,研究海德格尔的德文版博士论文终于完成。但是回武大任教之后,他并没有专于海德格尔研究,而是将重心放到了中国传统思想,尤其是儒道禅。 彭老师不仅爱读书,而且很讲究读书方法。他经常告诉我们有些书不值得读,有些书值得一读,有些书值得深读,而对于值得深读的书一定要多读、读懂、读透,另外读书时一定要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和把握作者的思路。彭老师不仅书读得特别多,而且读出了作者的思想,读进了自己的思想,这也许就是他读书的智慧之处。 彭老师教书的课堂令我受益匪浅。彭老师的课堂很有特点。每学期他给研究生开两门课,一门经典研读课,一门论文报告课。他说德国的大学就是这样上课的,学好中西哲学和美学史是上好这两门课的前提和基础。经典研读课每学期会选择一篇经典,对其进行一句一句地讲解,一段一段地思考,最终得出这个文本的思路以及他对这个文本的重构。论文报告课是由学生写论文报告,然后其他同学点评,指出这篇文章的亮点和不足。这样既能让报告的同学认真写作,又让能点评的同学认真思考,还能让同学们互相学习和进步。最后彭老师点评,既有对学生论文的建议和意见,也有对学生点评的总结。他的点评很全面,很简洁,更重要的是很有洞见力。他的点评值得学习,让我们敬佩。报告课和研读课有个共同的要求:文本一定要关乎经典,他说要登就登最高的山,要读就读最好的书。彭老师的课堂很有吸引力,对学生帮助很大。因为每堂课都有旁听的学生,因为很多毕业生都会讲述在他的课堂上的收获,因为他是在用自己的智慧教书。如果你是武大的学生,如果你有机会,一定要去听听彭老师的课。 彭老师的作品让我收获颇多。迄今为止,彭老师出的著作主要有译著《哲学人类学》和《诗·语言·思》,这两部书是他在社科院读书时翻译的。在此期间,他还写了第一部阐述自己观点的学术专著《生命之诗》。博士论文《无之无化—论海德格尔思想道路的核心问题》(原文德文,后有中文)不仅成为了研究海德格尔的必读书目,而且为哲学博士写作博士论文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范式。自传《漫游者说》叙述了他35岁之前的经历,让我们能够了解这位学人前半生的艰辛求学之路,同时对于我们也是一本励志书。《哲学美学导论》创造性地提出了影响巨大的欲技道的游戏说这一美学观点。《论中国的智慧》指出中国传统的智慧根本上是一种自然性的智慧。《论老子》在论述“道”这一根本主题的过程中呈现了老子的智慧。当然他还有许多学术论文和非学术文章,如论文《无原则的批判》就很好地展现了他的治学思路和方法。彭老师每一本都是好书。彭老师的作品总是闪耀着智慧之光,散发着思想的魅力。 彭老师爱书,因为爱智。他的工作和生活处处有他的智慧。有人认为彭老师既是学者,又是官员,因为他曾任两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武汉市政协副主席。但他认为自己并非从政,而是参政,而且学者参政于己于国都有好处:“学者参政议政,一方面推动了我国政治文明的进展,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学者自身的视野,提高了自身理论境界。”他有时也会给学生讲些时政以及他的观点,总能一语中的,深入浅出。 (编辑:冯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