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俊

2020-5-13 00:5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 评论: 0|来自: 武汉大学

摘要: 柯俊,男,(1917年6月-2017年8月),浙江黄岩人。193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44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留学,后获该校博士学位。曾任伯明翰大学理论金属学系终身讲师、相变动力学研究组组长,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 ...

柯俊,男,(1917年6月-2017年8月),浙江黄岩人。193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44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留学,后获该校博士学位。

曾任伯明翰大学理论金属学系终身讲师、相变动力学研究组组长,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北京钢铁学院物理化学系主任、副院长,北京大学物理系磁学与金属物理学教研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荣誉研究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委材料学科组组员,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中国金属学会材料科学学会理事长,国际东亚科学医学史学会副会长,国际科学史学会联合会理事等职。 现为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校长顾问,《金属学报》主编,德国《钢研究》编委,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顾问组副组长,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顾问,中国科技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科技史学会名誉理事长。

柯俊校友是我国著名的材料物理学家。在材料科学领域工作的60年中,始终坚持潜心钻研,献身于国家科技事业,成绩卓著。1951年他首次提出钢中贝茵体转变的切变位移机制,后来在此基础上国际上形成了关于贝茵体相变的“切变学派”,经过多年全球性探索与争论,该学派现成为主流学派。国际上把钢中切变机制生成的无碳贝茵体称为“柯氏的贝茵体”。多年来贝茵体相变的理论一直是国际马氏体相变会议的组成部分。50年代柯俊校友还首次观察到钢中马氏体形成时基体的形变和对马氏体长大的阻碍作用,提出奥氏体中的不均匀性及原子簇的形成和存在将会影响马氏体的生核和长大的假说。这一假说得到前苏联著名金属物理学家萨道夫斯基的高度评价。80年代,在上述假说的基础上,他又指导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了含微量钒碳的铁镍合金中蝶状马氏体的形成机制,否定了被日本学者认为是另一类相变的分类,证明在适当的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殊形状并有一定分布规律的蝶状马氏体,它的形成是原子簇及其自促发效应的结果。这些研究成果都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柯俊校友还是我国著名的科技史专家。早在70年代,他开展了对中国冶金史的研究,应用现代科学方法对金属文物与冶金遗物的系统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他通过研究,阐明了我国古代冶金技术特别是钢铁技术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及其对中华文化、经济、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和关键作用,成为近年来中国科技史研究中最显著的成就之一。并受到国际冶金史界和科技史界的重视,在国际学术界为中国冶金史研究赢得了荣誉。英国萨瑞大学继1979年授予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先生名誉博士以表彰其对中国科技史研究的巨大贡献之后,又于1989年将这一名誉博士的桂冠授予了柯俊校友。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柯俊校友几十年来忠于职守、勇于创新。早在50年代他就首创金属物理专业和冶金物理化学专业。这两个专业于1982年获得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柯俊校友十分关心我国的教学改革工作,多年来积极参加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坦率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1994年他参加起草的《改革高等工程教育增强我国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咨询报告,受到了国务院领导和国家教委的高度重视。

柯俊校友的科研成果曾先后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被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授予“桥本初次郎奖”,1990年被国家科委、国家教委授予“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997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8年获中国电镜学会钱临照奖。他的学术成就在海外也赢得了较高声誉,先后被加拿大Mcmaster大学、英国Surrey大学分别授予荣誉博士学位,1985 年被转炉发源地的美国爱德维城授予钢铁大师(Iron Master)的荣誉称号。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上一篇:庹震
返回顶部